王开林
一则寓言这样写道:深山里有一座古刹,不知始建于哪朝哪代。古刹中有一尊古佛,也不知始铸于哪朝哪代,只知它是纯金质地。
附近有一位樵夫,给古寺送柴草,差不多每次进寺门都能看到方丈在莲座前燃香礼敬。他心想,这尊古佛一定很灵验,我应该向他求个儿子,家中光有两个闺女可不够。但他并没有在蒲团上跪拜,更没有在莲座前敬献香烛。
山下有位富豪,家财万贯,从不知足,他到寺庙中来过许多回,仰望古佛,不免暗自思忖:“要是我能拥有这尊金佛该多好,财富将立刻增加一倍!”
城中太守上任后,听人讲起,深山古刹中有一尊金佛,十分灵验。他放下公务,坐着官轿去上香。接下去,太守的心思就跑起了野马:“要是我能拥有这尊金佛,献给某大臣,何愁找不到直上青云的台阶?”
十年后,樵夫的儿子开始跟随父亲上山打柴,仍依时依刻送往寺庙中,樵夫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,知足常乐。那位富豪在城里做房地产生意资金链行将断裂,正面临破产的危险。哪位太守搜刮有方,使用贿赂的手段,把上司摆平,可是他署理巡抚不久,就因某大臣犯下大逆不道的重罪訇然倒台
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?愿望实现了,可能是福,也可能是祸,关键要看这颗愿望的种子是如何萌芽的,植根于怎样的土壤,用什么去做肥料。在中国,后黑学的流毒太深远了,许多人都认定,凭仗脸厚心黑的功夫更容易获得相对便宜的成功。殊不知,踏上厚黑的不归路,抱粗腿、叩天门的成本才叫高昂,有时奉献金钱还不够,搭上身家性命才能勉强持平。
人们的处境差异很大,但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大致不会有错。人们应该特别留意和留神的倒不是你有何种愿望,而是你打算用多少成本去打造这个愿望。